kill sharing
叉尾鮰越冬管理的重要性
阅读次数:2316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2日
早春疾病高发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每年的三四月,是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高发时段,据统计,这期间斑点叉尾鮰的发病率占到6成以上(即在全年发病次数中,三四月份占到60%以上)。在此,结合我近10年对于四川养殖一线的调查了解,将早春斑点叉尾鮰发病的一些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大致如下:
01 发病特点
(1)发病急
早春斑点叉尾鮰发病急,这是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A. 昨天还在正常吃料,今天却发现鱼突然不吃料,并多数伴有零星死亡现象,检测水质不一定出现异常,接下来3-5天出现死亡高峰,10天内有可能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
B. 同样是昨天一切还正常,今天突然开始出现大量死亡,并且接下来几天的死亡量急剧上升,有可能一周左右的时间造成全军覆没的情况。
“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当鱼出现零星死亡时,养殖户多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觉得零星死鱼(比如一万斤鱼存塘,死鱼两三条)属于正常的现象,因此并未进行干预,耽误了前期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病情加速恶化,后期再进行控制就非常困难。
(2)发病率高
从宏观层面来分析,三四月份斑点叉尾鮰发病例数占到全年发病数量的60%以上;从单一的发病病例来分析,往往发病的池塘,发病率是非常高的,低则20%-30%,高则接近100%。
如此高的发病率,直接导致的就是防控压力大,防治效果往往低于预期。
(3)死亡率高
早春一旦发病,往往注定着较高的死亡率,如果处理及时,方法得当,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死亡率低则两三成,高则全军覆没。
(4)多为细菌感染
从相关报道及实验室检测分析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病例都属于细菌感染所致,并且是混合感染占据主要地位,虽然常有水霉发生,但多是细菌感染之后继发感染水霉,其根源还是细菌感染。
(5)症状表现多样化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相关报道,我们发现该时段斑点叉尾鮰发病表现出的症状并不是单一的,多为以下的症状的“随机组合”,主要症状包括:体表退色斑、体表出血、体表溃疡(烂身)、烂鳃、烂尾、烂鳍、腹水、肠道(充)出血、套肠、水霉寄生等。
症状的复杂性给一线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一个池塘发病,但是无法确定典型的症状,尤其是在早期发病期间(零星死鱼),每条鱼表现出的症状都有差别,而首次处理非常关键,处理得好,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蔓延,处理不恰当,非但不能起到抑制病情的作用,还有可能加速病情的发展。
(6)治疗效果不佳
发病后,我们都会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但是往往发现治疗效果并不好,有的甚至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是早春发病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让养殖户惧怕的原因所在。为什么呢?在此谈谈我们的观点,详细如下:
A. 诊断不准确。诊断的准确性是有效治疗的基础,但是因为主观和客观的一些原因,导致对疾病的判断不对,后续治疗往往也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B. 治疗不及时。如前文所述,多数情况下,由于养殖户在发病的最初期没有引起重视,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时间,所以等到发病严重时,再来治疗,效果就非常不明显了。我们看到的死鱼只是疾病发生的冰山一角,一条死鱼的背后其实有几十近百条鱼已经感染,如果时间一耽误,感染数量急剧上升,治疗自然就愈发困难。
C. 用药不合理。通过近几年从一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用药不合理也是早春斑点叉尾鮰发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诊断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用药方法不当,应该是内服加外用,但是多数情况下,一旦发病,养殖户就开始停料,只外用不内服。
其次是内服用药的剂量不够,多数养殖户还是按照投料的重量来拌药,而不是根据鱼体重来计算用药量。
最后是养殖户对药品质量没有辨识能力或者方法,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使用后无效果,耽误了时间,加重了病情。
02 发病根本原因探讨
针对三四月份斑点叉尾鮰疾病高发的现象,想必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也一直在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的理解,我们认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越冬管理工作没有做好
A.秋冬季节不注意调节水质和改善底质,导致越冬期间水质一直较差;
B.冬季停料;
C.越冬前,未做好做好病原的杀灭工作;
D.越冬前,疏于保健。
总结起来,就是在环境控制和增强鱼体体质这两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2)低水温时,造成鱼体损伤
这方面是造成叉尾鮰发病的一个非常直接的原因。主要是在低水温(低于20℃)时,拉网打鱼,或者在这段时间放苗。很多人对此说法一开始表示难以理解,因为通常的观点都是低水温捕鱼、运鱼,怎么到了斑点叉尾鮰这条鱼身上反而就会造成大问题呢?因为叉尾鮰属于无鳞鱼,并且有硬棘,起捕或者运输过程中,鱼体之间难免会有相互擦伤的情况,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这些伤口,但它真真实实地存在,皮肤作为肌体的一道重要防线,但这些伤口却给了病菌一个入侵的口子。病原进入机体之后,由于水温过低,生长和繁殖速度明显下降,所以通常在冬季不会造成明显的症状,或者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表现出症状;等到早春,水温开始回升之时,鱼体内的病原活力增强,毒力增加,导致鱼体开始发病。
那这时,也许有人又有疑问了,为什么治疗效果会那么差呢?我们认为,经过一个冬季的潜伏,病原往往散布到各个主要器官,当水温上升时,整个机体潜伏的病原同时开始活动,短时间内造成各大主要器官同时受到损伤,加上三四月的水温并不是很高,药物的药效并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导致治疗的困难性增加。
因此,综上所述,越冬管理是早春疾病防控的重中之重。
越冬管理工作的重点
斑点叉尾鮰的越冬管理工作需要从9月中旬开始,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如下。
01 稳水调水
(1)水质管控
水质管控的重点是确保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浓度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还需要稳定藻相,确保水质在最佳状态进入越冬期,保证水体自净能力及缓冲能力。
因此,主要措施如下:
A.藻相不平衡;应及时补充藻源及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推荐使用盛水藻源,将水色调至淡绿或者茶色为最佳。
B.亚盐超标;首先使用新亚硝消+红片一号(若鱼体出现中毒反应,应首先使用盛水安解毒),指标下降后,及时补菌(推荐使用益盛EM菌+高浓芽孢杆菌)和培藻(推荐盛水藻源+藻种),将亚盐浓度控制在0.01mg/L以下。
C.氨氮超标;首先使用益盛EM菌+安静+藻种,同时长时间开启增氧机搅动水体,加速氨气的挥发,将指标控制在0.2mg/L以下。如果鱼出现中毒反应,应首先使用盛水安解毒。
D.氨氮和亚盐均超标;建议先解毒,然后降亚盐,最后处理氨氮。
(2)稳定底质
底泥在养殖水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缓冲作用,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底泥的塘口,往往水质的稳定性都会明显高于其他塘口。但经过大半年甚至几年的养殖(未清塘),塘底沉积的各种有机废物(残饵、粪便、水生动植物死亡后的尸体等)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厌氧发酵导致底质腐败变臭变黑,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温床。因此,人为采取措施,改善底质,对于越冬和整个养殖过程的疾病防控和水质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推荐使用红片一号改底,当最低水温在20度以上时,7-10天一次,当最低水温下降到20度以下时,10天一次。底泥较厚(超过30厘米)的池塘,我们推荐每月再额外使用盛底康至少1次。
02 严格控料
(1)正常投喂量
最低水温稳定在20度以上时,才能正常投喂,我们推荐投饵率为:成鱼不超过2%(以1.5-1.8%为宜),苗种不超过3%(以2.5%为宜)。
(2)低水温投喂量
当最低水温下降至20度以下时,应随着水温的持续下降,逐渐减少投料量,除非水温降至10度以下,否则不能停食。越冬期间投料标准为鱼不空肠,保证肠道内随时都有食物;若长时间空肠会造成鱼肠道萎缩或者蠕动异常,同时,分泌到肠道内的消化液还会损伤肠绒毛;这会加大早春发病的概率。
整个低水温期,我们推荐还是坚持每天投喂一次,或者隔天投喂一次。
03 强肝增免
肝脏是鱼体重要的代谢、解毒、消化和免疫器官,肝脏一旦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将是感染的发生(即疾病的发生)。因此,在9月初,我们就要密切关注鱼体的肝脏健康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确保鱼体健康入冬。详细措施如下:
(1)肝脏无明显的眼观病变
健康的肝脏眼观红润有光泽,无肿大增生的情况。人工养殖条件下,饲料的营养过剩,导致轻微的肝脏病变并不一定能够通过观察颜色而被发现,因此在9月份和十月初,我们推荐使用肽酶激安+盛维康(连续使用5-7天,隔10天使用一次,共使用2次),助力肝功能的恢复和提升。
(2)肝脏已出现明显的眼观症状
肝脏最明显的眼观症状为颜色变化(花肝、白肝、黄肝、绿肝等),有的会出现质地变脆,一碰就碎。当出现这些现象时,说明肝脏问题非常严重,提示整个鱼体的免疫力(或抗病力)非常差。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推荐使用盛冕+肽酶激安+盛维康(连续使用7天,隔7天再次使用,直至症状消除为止),助力肝脏恢复健康。
04 禁捕禁运
当水温低于20度时,应避免拉网(或者抬网)打鱼,同时也不推荐这时放苗。因为这样会导致鱼体相互擦伤,伤口给病菌入侵鱼体提供了通道,但因为低温,病菌繁殖速度慢,短时间不会造成发病,但水温开始升高时,就会加速病菌的繁殖(同时病菌的致病力也会明显提高),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早春爆发性疾病的发生。
05 其他方面
入冬前,必须要做的工作还有两点:一是检查寄生虫,如果有寄生虫,应及时处理;二是全池消毒,推荐使用复合碘(对水质的影响相对弱一些)。
(注:本文不具有实际用药指导作用,具体养殖动保方案必须依据实际条件相应调整,如有需要现场技术指导请留言或电话027-50243737,回盛水产当地经销商或技术员稍后联系您)
AG真人国际官方网站二维码